孩子小的時候一直在家庭的呵護下長大,但是他們早晚要適應集體和社會。部分孩子從小就顯得不合群、格格不入,這樣就容易性格孤僻軟弱,家長一定要找到方法改善孩子不合群的情況。
小孩不合群怎么改善
1.增強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使其盡快適應集體生活
父母要和老師及時溝通,如果老師反應孩子一天都不怎么上廁所或者吃飯沒吃幾口的話,家長就需要考慮是不是孩子由于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而導致的不合群。這時我們就要給孩子補課,在家里訓練孩子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讓孩子盡快提高能力,使其不再恐懼集體生活。
2.鼓勵孩子多交友,可邀請孩子到家里來玩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肯走出去,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可以讓其他小朋友來家里玩。比如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父母可以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做客,一起切蛋糕、做游戲,孩子在自己家自然身心會放松,也能以主人公的姿態去接待每個朋友,這在無意中就會增強孩子對交友的興趣,讓孩子感受到擁有朋友的快樂。
3.多帶孩子去戶外玩,嘗試接觸不同的朋友
在戶外,孩子看到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綠油油的草,自然身心放松,這時更有利于他交友。在戶外,很多小朋友們在一起,大家會一起排隊、一起游戲,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更容易掌握和接受朋友間交友的一些規則,也會變得更開朗、活潑。
4.多與周邊人溝通,盡量消除孩子不合群的因素
孩子不合群除了性格、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因素外,也有一些是外力,比如來自朋友的嘲笑、老師的忽略。這時家長要與老師、小伙伴多交流,讓老師適當多關注孩子一些,多給予孩子一些鼓勵,了解一下小伙伴們為什么會嘲笑自己的孩子,比如是不是自己孩子不愛干凈,或者是不是自己孩子總霸占著玩具。這時就要鼓勵和督促自己孩子勤洗澡、勤刷牙,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的樂趣。
5.要獲得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使孩子樂于融入集體
如果在一個集體中,老師能做到不偏不倚,對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平等、尊重、關愛,小朋友們能夠互幫互助,那孩子接觸時間長了,也會慢慢敞開心扉,去融入這個集體。所以,家長需要了解一下,孩子到底處在一個怎樣的集體中,為什么孩子不合群,是老師偏心?是同學不友好?這些家長都要了解,并及時改善這種情況。只有用愛滋養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樂觀的、充滿愛心的容易融入社會的孩子。
小孩不合群有哪些原因
(1)孩子與其他孩子沒有共同興趣。
有一些孩子有獨特的興趣,與別人不一樣。
比如有個三年級的孩子喜歡無人機,他與班里其他孩子就沒法談這個話題,因為他們不玩這個。孩子就覺得沒勁,回到家會告訴父母,在學校里很沒意思,其他小朋友說話很無聊。
父母可以讓孩子找某個同學,和他聊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例如無人機。如果這個孩子對無人機沒興趣,可以請他到家里來,接觸一下無人機,也許這個孩子慢慢會對無人機產生興趣,那父母就給孩子培養了一個朋友,他們兩個就可以經常在一起談論無人機。他們兩個談得多了,其他同學可能會參與進來,朋友圈就擴大了。
(2)孩子的認知水平遠遠高于同齡人。
所以總是與其他同學合不來。他想討論的問題其他孩子根本沒有考慮過,高智商的孩子常會面臨這樣的境況。
還有一些見多識廣的孩子,也會面臨這樣的麻煩。
父母可以在小區里給他們找一些朋友,比如鄰居中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他們和大一些的孩子在一起會有共同的話題,也更合得來。這樣孩子就不會認為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他有理由告訴自己,他是可以與別人合得來的。
在學校里和同學相處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玩是因為他們性格比較接近,比如都喜歡安靜,未必一定要討論一些感興趣的話題。每個人都需要同伴,同伴常常是自己的同齡人,同齡人身上都有閃光的地方值得學習。即使沒有共同感興趣的東西,與同伴在一起依舊可以有所得。友誼的內涵很豐富,不僅僅在于大家都討論同樣的話題。
(3)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說,他很幼稚,還沒有擺脫自我中心。
不善解人意,不了解別人的感受,有的時候在學校里表現得很自私,什么事情都是他最重要,從來不顧及他人。別的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所以他總是和其他孩子合不來。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也沒法改變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屬于這種情況,父母要知道,這是家庭環境造成的,孩子在家中一定處于中心位置,導致他需要一直體驗自己是中心人物這種感受。如果體驗不到,他就很難與周圍人合作,就會搗亂,做出一些讓別人注意到他的行為,比如說有損規則的行為。所以,要先在家里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話題盡量避開孩子,讓他成為傾聽者。
傾聽者會關注別人,會察言觀色,而不是等待別人關注他。也可以告訴孩子,爺爺奶奶年齡大了,需要幫助,找些事情讓孩子幫助爺爺奶奶。讓他知道,家里沒有中心人物,每個人都需要幫助,都是重要的。這樣孩子可以漸漸擺脫自我中心,等到他善解人意之后,其他孩子自然就愿意與他相處了。
(4)孩子個性有缺陷,太敏感。
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或者總是覺得別人對自己有意見。這個敏感多疑的孩子經常板著臉,讓人覺得他不開心,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了。敏感多疑的孩子往往有一對敏感多疑的父母,父母常對孩子在外面的表現過度關注,回到家會反復詢問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使孩子越來越敏感。父母自己要克服和扭轉這樣的行為,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群體中展現自己。
父母常常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是對孩子的同伴交往并不在意。實際上,同伴交往可以體現孩子的人格特征,將來這才是他在社會上能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父母不可以忽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