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相當枯燥的,從小培養孩子的興趣與思維就顯得尤為關鍵。擁有良好思維能力的孩子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方面會更強。因而能夠用“更少時間,取得更好成績”。孩子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家長的努力,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做一些引導和布局。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下一年級孩子數學思維能力差怎么辦?
一年級孩子數學思維能力差怎么辦
1、培養獨立學習數學的習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當孩子第一次學習時,就要嚴格要求,做到規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就應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特別是獨立寫作業的習慣。
比如,家長為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獨立學習環境,孩子在家做作業時家長只看書,孩子做數學作業時,家長可收走課本,像對考試一樣對待作業。檢查作業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完成,允許孩子翻書,查漏補缺。
2、培養有效學習數學的習慣。作業磨蹭是剛入一年級孩子的毛病。對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家長有必要制定一些強硬政策,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
教育孩子,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或邊做作業,否則會造成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思想開小差等。
3、培養主動學習數學的習慣。如今的家長熱衷于為孩子安排學習生活,如放學回家后、節假日怎么過,學習計劃怎么制定等,很容易造成孩子反感,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性。
家長應和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讓孩子參與到學習計劃中來,把決定權還給孩子。如果學習計劃在兩周內執行不力,家長再站出來提建議。在這一過程中家長盡量避免用實物獎勵的方式刺激孩子學習,這樣容易養成壞習慣,不利于主動學習。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不能只讓孩子學習,任何別的事全由父母包辦,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能培養刻苦耐勞的精神。
4、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和求知的最大動力,興趣的培養在孩子學習數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加入游戲,增添興趣。妙趣橫生的數學游戲活動,會像磁鐵般把孩子牢牢地吸引到數學學習上來,滿足孩子學習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一年級孩子數學思維能力差的原因
1、運算能力比較差。從課程內容來看,一年級在學習內容上數與運算的占比最大,不僅要讓孩子理解基數原則、數量表征、數守恒、奇偶數的關系、位值與進位關系,掌握加減算式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同時還需要需要理解加減法運算的本質,摸清相互之間的關聯,較考研孩子數感運算能力。
因此一年級數學成績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運算能力差,他們對某些知識不理解、概念不清、沒有真正地理解算理和算法,對于計算法則、概念或運算順序沒有很好的掌握等,在計算時很容易出錯,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
2、沒做過學前數學啟蒙,缺少早期經驗積累。缺乏學前數學啟蒙,對于早期沒有做啟蒙或者啟蒙質量低的孩子在數學知識的理解上更慢,更容易出現能力不足和不感興趣的惡性循環。
而有了早期的數學啟蒙,孩子積累一定的數學經驗,當到了小學再接觸概念定義,刷各類習題時,早期的經驗積累就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能夠幫助孩子更快理解和吸收,掌握數學這種“規則游戲”,達到能夠應用概念知識的程度。
3、對數學不感興趣。4-7歲的孩子開始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數字和符號是抽象的,無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學校教的計算方法也非常單一,無非是換數字重復算題,這些機械化的標準流程反復操作,不能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從而會覺得枯燥。
一年級孩子成績差,可能存在的壞習慣
1、不愛預復習,做完作業也不喜歡檢查。
2、寫作業拖拉,每次都是拖到ddl才開始拿起作業本。
3、注意力不集中,不管是上課還是寫作業,都喜歡開小差。
4、遇到不會的題不喜歡思考,也不請教別人,沒有思考和探索精神。平時特別喜歡說“我不會”,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或崩潰大哭。
5、書寫不工整,卷面潦草 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或多或少都對孩子的學習效果和成績有影響。若不改掉這些壞習慣,孩子的學習也難以得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