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叛逆期的孩子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離家出走,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都非常的擔憂,因為孩子還小,害怕孩子會出什么意外,在找到孩子之后動輒打罵,其實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
中學生離家出走回來后怎么教育
1、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受傳統觀念影響。
少年思維活躍,有許多話想向人傾訴。如果放下家長架子,和子女平等相處,彼此能推心置腹地進行交談,子女就會將你現為知己,無話不談,少年的煩惱就可在交談中得到緩解、消除,也就不會離家出走。
2、為孩子尋找有益的同齡朋友。
家長雖然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孩子更希望找到與自己同齡的朋友。因為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煩惱告訴給同齡朋友。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交同齡朋友。
有的家長不允許孩子交朋友,生怕孩子受壞朋友的影響,敵視孩子的伙伴,不斷給孩子灌輸思想,人世間有多么險惡多么丑陋。這種做法無疑會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陰影,封鎖了孩子與同伴交流的渠道。這種做法只會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導致孩子孤僻的性格。
3、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當孩子遇到挫折與困難的時候,家長應主動與孩子交流,要鼓勵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之后就打罵、諷刺挖苦,以后孩子就不敢對家長說心里話了。這樣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喪失自信心,內心的憂傷無處訴說,對生活產生悲觀情緒,逃避現實,最終導致離家出走。
4、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
少年在出走之前一般情況下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變得魂不守舍,經常走神兒,兩眼發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兒;有的孩子則吞吞吐吐,做事情猶豫遲疑;
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態,變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這些都可能是孩子準備出走的先兆,家長往往不注意這些,不能及時發現這些預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借手不及。
5、家長和老師一定要實事求是地根據學生自身素質條件、個性特點,因勢利導制訂孩子未來發展的目標。合理的目標會成為一種激勵力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成功,只是方法不對,方向不明,孤立無援,才屢屢受挫。
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天賦,看到他們的長處,肯定他們的閃光點,不斷地引導、激勵他們,讓孩子能夠在不斷獲得成功體驗的過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目標。這樣,孩子對未來理想的追求,就會始終充滿信心和熱情,促使自己不斷上進。
中學生離家出走有哪些原因
1.人際關系緊張
從許多研究的數據來看,出走的中學生大多因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這會讓孩子擔心做不好,沒有安全感。還有的孩子是師生關系緊張及與同學相處不融洽,造成心理上的壓抑,導致棄學離家出走。
2.人格異常
指的是中學生在認知、情緒反應與沖動控制方面存在異常,內心非常偏執。這種偏執心理出現在個人所有相關的社會情境中,譬如家庭、學校、工作、親友間等,造成自己與他人相當的苦惱與傷害。人格異常的學生會對周圍的人抱有敵意和戒備心理,與學校或家庭的成員鬧矛盾而突然出走。
3.厭學
學生感到學習負擔過重,厭學情緒就會產生,某種逆反心理也會形成,有些學生便以逃學或出走的形式表現出來。
4.被錯誤價值觀誤導
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很容易被錯誤價值觀洗腦,而熱衷于讀書以外的東西,比如早戀或迷戀于網吧。這些學生在學習中經常表現出漫不經心,嚴重的甚至想逃學去掙錢,心里有著模仿某些夸張的影視劇塑造的社會人物角色,離家外出闖天下的想法,并付諸了行動,導致了離家出走。
5.盲目從眾心理
獨立和成熟的感覺使得青春期同齡人之間的關系格外密切,同樣是獨立和成熟的感覺,使得他們不再滿足于過去那種對父母的服從和依賴。
身邊有一些同齡人離家出走,有的學生就加以仿效,以為是解決矛盾和解脫的好方法。從眾心理本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若盲目從眾,例如學習身邊那些反面的例子去離家出走,將有百害而無一利。
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離家出走
一、給孩子有度的愛家長對孩子的愛要有度:要愛而不寵;愛而不縱;嚴而不兇;以愛動其心;以嚴動其行。對孩子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二、平常多給孩子講解離家出走的害處對于有離家出走跡象的孩子,家長應該在身邊發生類似的事件時,趁機給孩子講解離家出走的害處。比如:父母的擔心,壞人的利用和加害等。
三、教給孩子發生緊急事情時的解決方法很多孩子離家出走都是因為有怒氣,和不知如何面對的緊急事情發生,因此選擇逃避。所以,在平時家長就應該教給孩子發泄怒氣、平衡心態、解決緊急問題的方法。
比如:對他人的做法不能理解時,可以進行換位思考,也可以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喊出來,或者通過第三者的調節解決問題。無意做了錯事時,可以誠懇地主動認錯,并表示愿意接受懲罰,請求他人原諒。當家庭發生糾紛時,請求心理幫助,解開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