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離家出走對于父母來說是比較嚴重的,而且孩子的這種行為也是不對的。萬一發生了這種情況,事后所要做的不是責怪而是溝通,保持平和的情緒和心態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孩子吵架離家出走后回家后家長怎么辦
首先,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外出這些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沒有受到傷害。表達父母的擔心,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父母的關愛。
第二,在孩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愛之后,在平和的語言氛圍中,陪孩子聊聊,給孩子一個宣泄情緒的機會。問問離家出走的原因,說說整個事件的經過——即使這些原因和經過讓父母不能接受,家長也要耐心聽著,不能發飆!
第三,與孩子討論:今后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
如果是父母的原因,家長要真誠的道歉,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如果是孩子的問題,要教給孩子處理此類事情的方法;
如果是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要理清各自的意思,避免再次出現誤解,杜絕再次離家出走的隱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讓孩子在家里找到存在感,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在親子溝通方面,父母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要給孩子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
總之,父母要肯花時間,用心傾聽,耐心陪伴,孩子就會和父母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孩子離家出走是為什么
被父母訓斥
有關專家分析,一些家長因為孩子成績不好、不聽話等原因訓斥甚至粗暴打罵孩子,是很多青少年出走的直接原因。有些家長生起氣來,口不擇言,用“沒見過你這么笨的”、“不要臉”、“白花那么多錢養活你了”等侮辱性的語言責罵孩子,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尤其是12歲-17歲的孩子特別敏感,自我意識增強,抗挫能力又較差,一旦受刺激過重,就會選擇偏激的方式,如出走等報復父母。
學習壓力過重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總拿挑剔的眼光來看孩子,硬性要求孩子考進班級第幾名,大榜第幾名,根本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除了學習、補課,不準孩子做其他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專家認為,這樣做會使孩子對學業產生抗拒心理,這種情緒積蓄過度,就可能產生出走動機。
早戀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會對異性同學產生好感,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特點。但有些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反而把早戀定義為“思想骯臟”,偷看孩子日記,甚至引用日記中的話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打擊。這些行為都會使孩子對家長和家庭產生厭惡心理,并希望擺脫家庭。
會網友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離家出走的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去異地會網友。一些青少年會對網友所說的話非常信任,并對與網絡上很談得來的網友見面產生強烈的向往。一旦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他們就會選擇逃避家庭、投奔網友。而暑假里,孩子們放假在家,疏于管理,出走的幾率也會有所增加。
孩子需要“愛的教育”
針對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一些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士。他們認為,沒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孩子最需要的是“愛的教育”,即使孩子有錯,家長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暴怒,而應坦誠地與孩子交談,讓孩子把對家長的不滿說出來。
家長有錯就要勇敢地向孩子表示歉意。此外,家長應該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平時多閱讀有關青少年心理的書籍,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有個大概了解,以便和孩子溝通。要讓孩子感覺家長是自己的大朋友,從而樂于同家長溝通、交談。這樣,孩子因與家長缺乏相互理解而出走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
孩子嘔氣出走回來時父母該怎樣對待孩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溝通。一定要平等交流,父母放下權威的架子,平等的對話,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讓孩子把心門關上,這樣以后更麻煩。
其次,引導比批評更有效。孩子考慮問題做事情大多時候會不周全、欠妥當,做父母的要以退為進,因勢利導,可以幽默風趣的解決問題,不要太剛,不要一味批評,打擊孩子自尊更不可取。
另外,父母可以尋求孩子朋友的幫助。同齡人之間更加容易溝通,孩子們之間交流沒有顧慮,說話會放的開,父母可以讓其朋友多勸勸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