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對孩子的管教過于嚴厲,試著給孩子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孩子可以比較輕松的面對一切,讓孩子自由發揮,而不是過分的管教。以下是孩子膽小的表現,快看看自己孩子有沒有中招。
孩子膽小的表現
1、處處隱忍
孩子之間經常有一些小笑話。膽小怕事的孩子通常是被搶玩具、零食、揪耳朵和抓了臉蛋的,但仍然不敢反抗,不敢向老師報告,甚至不敢回家告訴父母。就當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的活著。
2、專業背鍋
如果孩子在游戲中弄得一團糟,勇敢的孩子在面對父母時會首先逃跑或為自己辯護。另一方面,膽小的孩子只會低聲說“這不是我”。如果父母或老師因為“誤會”批評或懲罰他,他甘愿被懲罰,也沒有勇氣為自己伸冤。
3、內向和孤僻
出去玩,膽小的孩子不敢主動玩。不敢在游樂園玩刺激的游戲,更不敢騎自行車加速。在公共場所,膽小的孩子不敢主動和陌生人搭訕,更不敢一個人做事。
孩子膽小的原因是什么
1、父母脾氣暴躁
當孩子犯錯時,脾氣暴躁的父母會輕描淡寫的虐待孩子,或者直接從重的層面上虐待孩子。孩子在家里變得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犯錯,被父母毆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角色變得膽小。
2、嚴格的家庭教育
家庭里有很多規矩,約束孩子。喝湯不能出聲,吃必須是一頓飯、一道菜、一湯等等,孩子在各種嚴苛的“家規”中長大,不敢“說一句話,不敢走一步”,只會一味地聽從父母的安排。同時,父母代表著絕對的權威,孩子不敢質疑和反抗父母,逐漸形成愿意被操縱的“傀儡”。
3、生活圈子太小
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接受教育的,爺爺奶奶社交圈子大多比較狹窄。帶孩子,他們只在家里玩,或者到樓下小區走走。孩子接觸外人的機會更少,更依賴大人,不敢獨立完成一件事。
4、家里必須做大
這發生在他們第二個孩子的哥哥姐姐身上。在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時,父母往往會偏愛弟弟妹妹。而兄妹雖然心里難受,不服氣,但考慮到一個畢竟是自己的兄妹,他也很愛他們;他們不想讓父母不高興。三項反對被否決。所以,家里的大孩子往往會主動“謙虛”,不打不搶。隨著我長大,“謙遜”變成了“寬容”。
孩子不是天生膽小,多半是客觀環境造成的,尤其是父母的因素。所以家長發現有出現孩子膽小的表現時,不要一味責備和生氣,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膽小。膽小的孩子怎么改善。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帶他們出去看看世界,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