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溝通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的緊密,若父母不懂得溝通,甚至“以暴制暴”,孩子的心門就會關閉,等長大了,也很難與他人交往。那么,作為母親怎么和兒子溝通交流?
作為母親怎么和兒子溝通交流
1、學會理解孩子。即使孩子的想法或行為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些理解和寬容。然后再耐心地告訴孩子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反對這樣做的原因。要杜絕簡單地否定或以長輩的身份粗暴地壓制孩子的做法。
2、減少指責。簡單而粗暴的指責會讓孩子大失信心,并改變對自己的評價。父母應該變指責為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質與發展趨勢,引導孩子在反思中進步。
3、少下命令。對孩子過多的要求和亂下命令,不但會讓孩子產生壓力,還會激增孩子的逆反心理。
4、維護形象和尊嚴。對孩子的不足和過錯,不要在外人面前隨意評述,這會讓孩子覺得沒面子而對父母產生反感。
5、注重孩子感受。凡事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遇到不愉快或委曲的事情,應該適當安撫。
6、切忌嘮叨。對于同樣一件事情,說得次數多了,肯定會讓人煩,也會激起孩子“你越不愿意讓我做,我就越做”的心理。
7、適當放權。對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應該讓他們試著自己處理,給予他們管理自己和獨自處理問題的機會。孩子會為父母的進一步信任而高興,并能從中體悟成長。
和孩子溝通交流時,這幾點家長一定要避免
1、總是打斷孩子說話。孩子還沒說兩句呢,就被你打斷了。總被打斷談話的孩子,日久天長就失去了和媽媽說話的興趣、變得沉默寡言。他們會認為自己說了也是白說,嚴重影響親子間的溝通;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會逐漸降低。
其實,聽孩子把話說完,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過程,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你得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2、不愿意聽孩子的解釋。老是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會漸漸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默默承受很多冤屈;如此沉重的心理負擔很可能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3、總敷衍孩子的問題。用“沒什么”、“湊合”、“還行吧”搪塞 一邊提出類似的問題,一邊忙著做飯、整理房間,很容易給孩子一個錯覺:媽媽真正關心的是她手里干的事情,根本沒注意我。
這無疑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表明他回答媽媽的問題時同樣可以心不在焉,索性就用“沒什么”、“湊合”、“還行吧”搪塞。孩子其實最關心媽媽對自己的態度了,他們需要一心一意的關注。如果你很忙,可以跟孩子說過一會兒再說,但是千萬不要敷衍搪塞過去。
“以暴制暴”的溝通方式,真的有效嗎
“以暴制暴”隱含的意思是“你必須聽我的,否則就會被懲罰”,他們根本不知道,孩子懼怕的眼神,是真的知道自己錯了,還是在害怕被父母粗暴對待?這種方式養育出來的孩子性格都不會很好。
“以暴制暴”相當于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傷害,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難以愈合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