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喜歡和父母溝通,建議家長要學會以我們開放的心態,耐心的引導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重建有效的溝通橋梁。
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1、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作為孩子的父母,往往對孩子說話辦事總是居高臨下,以家長的身份自居,這樣,孩子對你就會關閉心靈之門,讓你一無所知。如果家長跟孩子建立朋友式友好相處關系,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
在茶余飯后,你就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談談心,兩代人的距離縮短了,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家長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這樣,家長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孩子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等。
2、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隱私。孩子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與父母交流,這時候,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隱私。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同時也不要過于關注孩子的行為和言語。
3、尋找正確的時間和方式。孩子的情緒和心態有時候會影響他們與父母的交流。因此,家長需要尋找正確的時間和方式,與孩子進行交流。比如,在孩子放學回家之后,可以和他們一起做家務,或者在共同的愛好方面進行交流,讓孩子感到輕松和舒適。
為什么如今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呢
1、父母總是喜歡拿孩子和別人攀比。“你看看隔壁的小明,每次都是第一名,看看你,丟不丟人”這種攀比且具有攻擊性的言語相信很多家長經常對孩子說。家長認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可以讓孩子自我反省。
其實恰恰相反,這樣的言語只會將孩子推開,對家長反感。經常被自己的父母拿來和別人攀比,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了。
2、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其實表達了孩子對于外界的判斷,當他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后,家長要及時的作出相應回答。如果家長總是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在家長的眼里其實不重要,甚至是多余的,那孩子拒絕和家長溝通屬正常現象。
3、父母沒有做好一個"傾聽者"。生活工作繁忙,很少有家長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取跟孩子有深層次的交談,多數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也不會說出多么嚴重的問題來,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很敷衍,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有一個傾聽者,自然也會減少甚至不去跟家長交流。
家長怎么做才能成為孩子傾訴的對象呢
1、做親子溝通的主動引導者。父母從小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成為溝通的主動引導者。讓孩子把與父母溝通這一件事情當做是一件十分平常,而且正確的事情。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凡事都和父母商量,不會自己一個人傻傻地做決定。
2、溝通過程中要保持耐心與平和。有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僅態度敷衍,而且有時候還很不耐煩,認為孩子找自己溝通這件事情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安排,這會導致孩子不愿再與父母進行溝通。
作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保持耐心與平和,真正做到把孩子的話聽在耳里,記在心上。只有孩子在溝通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回饋,他才更加愿意與父母進行心的交流,讓父母走進自己的心扉,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